孙立新创作《激战松骨峰》时的场景。受访者供图 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曾专设抗美援朝战争馆,展厅内居中悬挂的是画家孙立新创作的油画《激战松骨峰》,它与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样,表现了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的著名战斗——松骨峰战斗。 作品简介 油画《激战松骨峰》在160cm×250cm的画布上,将严冬战场的冷酷和血与火的交融同时展现出来,直面战争的残酷,充分展现了敌我双方近身肉搏、厮杀得难舍难分的场面。作品对战争艰苦卓绝的高度凝炼,常常令观者心绪难平。 展现志愿军浴血奋战的惨烈场景 1999年初,44岁的孙立新刚刚从八一电影制片厂调入军事博物馆创作室任专职画家。彼时正值军博筹备抗美援朝战争馆,在原有馆藏基础上,提出要新创作几幅作品。《激战松骨峰》和《志愿军后勤会议》的创作任务派给了孙立新。 “为松骨峰一战单独创作艺术作品,是因为这是抗美援朝中非常著名的战斗。我军以轻武器步兵连(38军112师335团1营3连)拖住了美军的重武器机械化师(第二师)的撤退。”孙立新介绍,这场战斗的代价也异常惨烈,全连只有7位战士幸存。 战争题材美术作品多见冲锋场面,但孙立新选择的是罕见的肉搏视角。“我要表现志愿军战士们和美军直接滚在一起、掐在一起、厮杀在一起的场面,这种构思受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启发。”那时候,孙立新每天都要翻看它。“文中对战争场面的描写非常具体,比如我军战士和敌军战士抱在一起同归于尽,尸体最后抠都抠不开,还有的战士牺牲时咬掉了敌人半个耳朵。” 孙立新还特地跟随八一电影制片厂《北纬三十八度线》剧组前往丹东、本溪,针对冬季自然环境、战士们的形象等积累了大量素材。很快,铅笔稿草图出炉:画面从右向左铺陈开来,志愿军战士们从坡度并不大的小山坡直扑而下。近景画眼位置,两位志愿军战士用枪托砸向敌人。再看向左边,一名战士左胸口已中枪,却依然扑向敌人……倾斜的山坡既浓缩了松骨峰的地貌特征,也引导观众的视线向下聚焦到浴血奋战的场景。 因老战士一席话改了画面 草图刚完工,孙立新就带上它去了38军,向志愿军老战士请教。20多位老战士看到草图后,久久不能平静。“就得画出这种劲儿来,有力量,千万别画得软绵绵。”老战士们纷纷点评,同时也回忆起更多细节。“那仗打的啊,简直天都烧红了一样,到处一片焦土。”老战士的这句话给了孙立新很大启发。 原本他计划将整幅画面以冷色调处理,突出当时冬季的寒冷气候,可听了老战士们的讲述再结合史料,他了解到我军当时对抗的是上有飞机、下有坦克的机械化部队,敌军的空中优势已经让小小的松骨峰陷身火海。于是,他果断决定在正式画作上,将天空中的敌机、地面的火光展现出来。这才有了后来人们看到的画面左侧的暖色调处理。 同样是根据老战士们的讲述,孙立新在画面左下角增画了双方战士的尸体,它们叠在一起、搅在一起,透着无限凄凉。“以这种直白的方式展现这场战争的残酷之处,其实当时我还是有些顾虑的,怕画得太惨带来不好的影响。”可后来,画作的这个处理获得一致认可,大家都很认同这种直面战争残酷的艺术态度。 细节尊重史实经得起推敲 《激战松骨峰》是军博收藏的重大历史题材油画的代表作之一。它在艺术创作上虽然虚实结合,但涉及战争关键元素的细节,力求尊重史实。得益于军博强大的专业支持,孙立新敢于描绘大量细节还原惨烈的肉搏战场景,可以说,这幅作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孙立新保留的一系列草图和习作中,可以看到许多坦克、飞机、机枪的特写。一张草图中的飞机,便是被志愿军老战士称作“油挑子”的美军F-80战机。它因两侧机翼上各搭载了一个副油箱而得名。画面中的枪,孙立新最初画的是转盘式机枪,这被军博研究馆员、研究抗美援朝的专家马沈挑出了毛病。“38军当时使用的是三八式。”马沈刚提出这个意见时,孙立新还有些不服气:自己也查阅过大量资料图片,应该没错。后来听专家讲解了各军武器配备的详情,才发现确实搞错了。 坦克的细节也同样考究,最初他临摹的是二战时期的美军坦克,后来经马沈提醒,才确定当时的美军第二师所用坦克是制式重型坦克和制式轻型坦克,后来这两种坦克都出现在画面中。 军博的专家表示,现在的和平是先辈们用一枪一弹,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以科学的态度尊重战争中的细节,就是在尊重生命。 7位幸存战士在画作前流下热泪 军博抗美援朝战争馆开放后,《激战松骨峰》被悬挂在展馆的中央,画作下方还摆放着当时志愿军战士缴获的美军战旗、我军使用过的武器等。 2000年的一天,馆内来了7位志愿军老战士。他们站在画作前,纷纷流下热泪,提出一定要见一见这幅画的创作者。正在创作室里作画的孙立新闻讯赶来后,就被7位老人围着说个不停。“国家没忘了我们。”“没想到能在这里看到当年的情景。”原来,他们就是松骨峰战斗中幸存下来的7位老战士。那一次,是天各一方、难得相见的他们,相约一起到军博参观。 在这部作品创作多年后,孙立新跟随赴朝访问团,亲身抵达了松骨峰。“那时正值夏日,眼前一片郁郁葱葱。”孙立新回忆,身处这海拔仅288.7米的小山,看着坡度极缓的山坡,可以想象1950年11月,38军112师335团1营3连的战士们看着眼前几乎毫无遮挡的阵地时,内心所受的冲击和肩上的压力。对于整个战役而言,3连这一战是为了阻止敌人南逃,助兄弟部队尽快完成合围的一次有时间限制的阻击。他们只需要坚持到当天14时就算完成任务,但最终,他们坚持到16时,拼尽了最后一滴血。 英雄已逝,但那种无所畏惧的勇气和牺牲精神,直到今天依然通过这幅画作,激荡着人们的心灵。 (原标题:孙立新创作油画《激战松骨峰》以罕见的肉搏视角记录战争残酷尊重战争中的细节就是尊重生命)